中風復健|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我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ts)和研究建議(Research recommendation)整理如下: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我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ts)和研究建議(Research recommendation)整理如下:
中風後高達八成個案有肩膀疼痛問題,有兩成(20%-24%)持續達一年四個月,有三成(32%)多年後還是感到疼痛。中風後肩膀疼痛的因素很多,但有些疼痛是與復健活動有關,以下就提供六大經常引起肩膀疼痛傷害的活動,謹記這些原因可以減少肩膀疼痛的發生率。
急性、亞急性或已經進入慢性期的腦中風個案,都有可能有程度不一的認知障礙,而這些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成為個案復建的瓶頸,降低生活品質:例如,學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以及生活自理困難…等,但其實只要釐清每個個案專屬的優勢與劣勢,加上分析活動和環境,並結合三者,就能使個案找到一個最適合他的認知復健策略。
各專業間對“功能性恢復”仍有不同的見解,到底腦中風後,動作是恢復還是代償無法建立統一的標準。因此,這篇採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為架構從健康狀態、身體功能與結構和活動來探討“恢復”與“代償”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定義。
中風後經歷憂鬱情緒的比例約為31%,面對家人中風後的憂鬱情緒,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家人度過憂鬱情緒呢?以下提供一些策略技巧給大家。
臨床心理|面對家人中風後的憂鬱情緒,我可以怎麼做? 閱讀更多 »
腦心智功能障礙是中風/腦傷的後遺症之一,讓傷者看似不配合、不用心、無動機,但其實是因為腦部受損了。
臨床心理|面對中風/腦傷,神經心理復健專長的臨床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閱讀更多 »
關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近來有許多的討論,這邊介紹兩本暢銷書:第一本是「自癒是大腦的本能:見證神經可塑性的治療奇蹟」書本簡介中有提到,善用光、聲音、震動、電流和運動活化神經可塑性,喚醒身體的痊癒能力,其實就跟我們所了解的物理治療,利用聲、電、水、冷、熱、力、光等物理因子來治療病患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