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者

臨床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幸福感吧!

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在2012年提出了能讓我們感到幸福(well-being)的五個元素,這五個元素分別是正向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感、成就感。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如何透過這五個元素來幫助自己增加一點幸福的色彩呢? 以下提供一些想法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發揮自己的創意,建立屬於自己的幸福喔!

臨床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幸福感吧! 閱讀更多 »

中風觀念|肩膀疼痛,如何避免六大NG動作

中風後高達八成個案有肩膀疼痛問題,有兩成(20%-24%)持續達一年四個月,有三成(32%)多年後還是感到疼痛。中風後肩膀疼痛的因素很多,但有些疼痛是與復健活動有關,以下就提供六大經常引起肩膀疼痛傷害的活動,謹記這些原因可以減少肩膀疼痛的發生率。

中風觀念|肩膀疼痛,如何避免六大NG動作 閱讀更多 »

奇蹟|中風復友最想說的40句話 – 吉兒.泰勒

作為身邊的家人、親屬和朋友的你,是否了解中風患者當下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奇蹟》作者吉兒.泰勒,哈佛大學的神經解剖學專家,在37歲時經歷了一場左腦出血性的中風,從不會行走、說話到奇蹟似的復原,總共花了八年的時間,以下40句話,是她親身經歷並想告訴大家,中風後最真實的旅程分享。

奇蹟|中風復友最想說的40句話 – 吉兒.泰勒 閱讀更多 »

stroke-practice

中風復健|動作要練習幾次才足夠?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根據神經可塑性原則或是動作學習概念,要重新學好動作就是不斷反覆的練習,就如我們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彈鋼琴或是打籃球,只要多練習就會越來越熟練。但中風後造成的動作失能也是多練就會好了嗎?到底要做幾次才足夠呢?以下給大家一些參考數據。

中風復健|動作要練習幾次才足夠? 閱讀更多 »

認知復健|自我覺察提升技巧

急性、亞急性或已經進入慢性期的腦中風個案,都有可能有程度不一的認知障礙,而這些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成為個案復建的瓶頸,降低生活品質:例如,學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以及生活自理困難…等,但其實只要釐清每個個案專屬的優勢與劣勢,加上分析活動和環境,並結合三者,就能使個案找到一個最適合他的認知復健策略。

認知復健|自我覺察提升技巧 閱讀更多 »

brain-areas

腦中風症狀為何每個人都不同?專家解析九大腦區

大腦會有許多腦區受到中風的影響,而每個區域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並且每個人的腦神經運作也略有不同。因此腦中風造成的外顯和內隱症狀在不同人身上會有很大差異,因此治療師和醫師常說:「每個腦中風症狀都不同,恢復的歷程自然也不相同。」以下就讓我們來認識什麼是腦中風,以及腦中風影響的區域及常見症狀吧。

腦中風症狀為何每個人都不同?專家解析九大腦區 閱讀更多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