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第一個發展動作:「呼吸」
大家知道人體一天當中做最多次的動作是什麼嗎?答案就是呼吸,它是我們出生後第一個發展動作,也是一個我們可以控制且做最多次的動作。根據統計,我們一天平均至少呼吸一萬七千次,因此好好「呼吸」扮演著身體相當重要的角色。
大家知道人體一天當中做最多次的動作是什麼嗎?答案就是呼吸,它是我們出生後第一個發展動作,也是一個我們可以控制且做最多次的動作。根據統計,我們一天平均至少呼吸一萬七千次,因此好好「呼吸」扮演著身體相當重要的角色。
這是一個在腦中風議題上非常常見的問題,也常流傳在個案和家屬之間。常有家屬貼上家人走路影片然後問:「這樣還會進步嗎?」,底下的人就會說,多走就會變好的,或是說多走路就對了,這是真的嗎? 如果我還沒從事神經復健,研究過中風後恢復的原理,我可能會跟你想的一樣,只要我走得夠多,就可以走得更好,這似乎是人們大
DNS是一個全新及獨特的復健策略,由捷克布拉格學院的巴柏.柯勒博士以發展肌動學為基礎所創立出來的「姿勢 – 動作系統穩定術」,利用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發展出的動作模式,從呼吸、身體中軸穩定度、趴姿、側坐、爬行、跪姿、蹲、站、走等,去評估並治療人體的動作障礙。
肩關節是我們人體活動度非常大的關節,因此與髖關節比較,肩關節必須犧牲穩定度來達成日常生活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照顧者,如果未被告知如何照護肩關節,是很容易產生肩膀問題。很遺憾的是,即使在現今有許多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偏癱病人仍遭受許多肩關節脫位和疼痛的困擾,根據Caldwell
根據有效的腦中風神經復健,將重點整理成文字,以及個人的補充給大家參考,粗體字代表重點,神經復健非一般運動,更需專業的指導。 1. 不用拘泥於黃金治療期,因為終其一生皆有神經可塑性,如何提供有效的神經復健才是重點。2. 如何重新產生神經與肢體的連結? 神經刺激:包含外在刺激和內在大腦自發性刺激。外在刺
中風後物理治療臨床運用模式有許多種,「感覺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即為其中之一,而感覺刺激可細分為溫度刺激(thermal stimulation)、本體感覺刺激(proprioceptive stimulation)和電刺激(sensory-level ES),結合各種感覺刺激來提升肢體動作功能的恢復。此篇將著重在溫度刺激對中風病人動作恢復的療效探討。
物理治療師在動作分析當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步態分析,經由行走過程,分析支撐期及擺盪期中各關節的動作角度、反作用力和肌肉作用,來了解更多人體行走的秘密。 黃色:肌肉向心收縮 (肌肉收縮,長度縮短) 橘色:肌肉離心收縮 (肌肉收縮,長度變長) 紫色:肌肉等長收縮 (肌肉收縮,長度不變) 根據動態系
先來了解PNF的字義,Proprioceptive指的是本體感覺,人體有所謂的本體感覺、這些感覺受器主要存在於我們肌肉、肌腱、關節和皮膚等位置,這些受器當受到外在力量或出力時,會讓我們知道動作是哪個方向,身體在哪個位置,關節處在哪個角度,也可以讓我們知道出力的大小和位置,有些又稱肌肉動作感覺。Neuromuscular指的是神經肌肉,此療法包括刺激我們的神經和肌肉。Facilitation指的是誘發,意思就是促進動作的產生,讓動作變的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