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癒知識

搜尋文章

中風觀念|中風復健為何不簡單? 物理治療師突破盲點

一般人對中風復健有迷思,認為「手沒力就抬手,腳沒力就抬腳,多練走路就會走了」,這些話看似很合理,但對個案來說真的很困難(因為真的抬不起來)。物理治療師陳俊宇表示,中風個案與一般人訓練方式不同,一般肌無力可藉由阻力訓練來增加肌力,但中風患者不只肌無力,還包括肢體感覺、姿勢控制、動作張力等問題,必須靠徒手引導和環境調整,讓大腦重新學習如何控制肢體。

中風觀念|提升居家運動成功率的十種方法

大家都知道,中風復健成效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居家運動的練習,很多時候不是復健效果緩慢,而是回家是否有按照老師的功課嘗試練習,並回報在家練習過程中遇到的狀況與困難,並在下次練習時重新調整。復健想要更進步,就跟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練習和調整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風復健|什麼是核心訓練?物理治療師圖文說明

中風後除了造成患側肢體出現動作障礙外,也常伴隨核心無力和姿勢控制不良的問題。根據研究顯示,中風後個案多數以日常活動當作進步指標,而核心的控制能力會與平衡、步態有很大關係。因此常會聽許多人說要核心訓練,但核心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軀幹(穩定或活動脊椎的能力)。

中風復健|什麼是平衡訓練?了解三種日常生活中的平衡能力

平衡訓練一直是腦中風復健中重要的一環,而一個人的平衡能力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認知(如警覺、定向感、注意力)、心理(如害怕跌倒)、神經肌肉系統(如肌肉張力、動作控制)、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活動度、肌耐力)、感覺系統(本體感覺、視覺、內耳前庭覺),藥物、酒精、環境等因素。

中風步態 (四):膝過伸步態

根據研究發現,有20~68%的中風個案在走路時會有膝過度伸直的現象,而原因主要會有包括本體感覺缺損、小腿後肌痙攣/無力、股四頭肌痙攣/無力、腳踝活動度受限和個案身體先天結構等因素,而有這樣的步態可能會導致走路的不對稱、速度變慢、膝蓋後方的關節囊、韌帶等組織壓力過大,長久下來而產生疼痛,肌肉萎縮等狀況。

中風步態 (三):跳躍式步態

對一般人來說,走路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中風後造成的肢體偏癱,讓走路就變得格外困難。要能走得好就牽涉到許多因素影響。在介紹中風步態前,先了解中風後影響步態的四大系統,來看看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步態的改變。 中風步態第三步曲 – 跳躍式步態,所謂跳躍式,就是使用健側腳墊腳尖的方式去讓患側腳擺盪

中風復健|治療師如何引導學習「動作」? 動作學習四機制

促進腦中風後的動作學習一直是神經物理治療多種介入方式中的基本目標,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個案學習動作將是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識。這篇文章會讓你具體學習到(1)動作學習的多種機制(2)這些機制的主要特徵,以及(3)主要涉及神經系統的不同腦區。當我們對動作學習的機制越清楚,就能使用這些機制來教導個案更有效地學習動作,來改善腦中風後的動作問題。

臀中肌步態

中風步態 (二):臀中肌步態

中風步態首部曲 – 臀中肌步態,顧名思義就是患側臀中肌無力而造成的步態,臀中肌是臀部三大肌肉群之一,位於臀部外後側,起點從髂骨外緣延伸至股骨的大轉子。當它無力時會無法穩定我們患側骨盆,因此在患側單腳站時,患側骨盆會往上翹或往外跑,稱之為臀中肌現象(Trendelenburg Sign)。

繞行式步態

中風步態 (ㄧ):環繞式步態

中風步態首部曲 – 環繞式步態(Circumduction Gait),此步態常見在下肢伸直張力大,無法讓膝蓋彎曲、腳踝翹起、大腿彎曲的個案身上,因為下肢無法有彎曲角度,因此個案會用往外繞圈的方式做跨步擺盪。由於下肢伸直張力是中風後常見的問題,若搭配上肢彎曲的張力姿勢,就被稱之為半側偏癱步態(Hemiplegic Gait)。

Shape
Shape

諮詢 & 預約

不論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讓復癒空間陪伴您開發大腦與動作的潛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