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與疾病共舞 – 談心理調適

試想一下:早上起床,突然發現右半身完全動不了,想要開口求救,卻發現自己說不出話來,只能勉強跌下床,靠著左半身爬出房門外……

如果這樣的情形發生在你身上,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頭腦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會是什麼?出現的心情感受又是什麼呢?

當一個人面臨到生活中突然發生的重大傷病意外(如:中風腦傷)時,需要適應的事情遠比我們想像得多。除了要適應肢體功能的變化、認知功能的變化外,還需要花費許多心力適應生活作息的改變、生活習慣的調整、社會角色的轉換等等,以及學習各種新的復健活動,這些無形的改變在在都是造成我們壓力的來源。在這樣的狀況下,感到錯愕、震驚、生氣、沮喪、挫折、憂鬱等心情都是很正常的。

一般來說,在我們學習與疾病共處的過程中,可能都會經歷以下幾個心理反應階段:

  1. 否認期:「怎麼可能!哪有這麼倒楣!」。可能表現出呆住、震驚、否認的反應。
  2. 憤怒期:「我每天作息規律、飲食正常,怎麼會是我!」、「為什麼是我,不是別人!」、「我才30幾歲,我的人生也太不公平了!」。可能感到憤怒、委屈、責怪、不公平、內疚的情緒狀態。
  3. 討價還價期:期待透過偏方、民俗療法、宗教儀式、改名等方式治癒疾病,行為可能較為衝動、不理性。
  4. 憂鬱期:感到情緒低落、沮喪、失望、無助、無力,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
  5. 接受期:情緒穩定接受疾病發生的事實、接受自己的狀況,準備好面對疾病、和疾病共處,計畫未來復健方向和重新規劃人生。

每個人渡過不同情緒、不同想法、不同階段需要的心理適應時間都不盡相同,受到疾病因素、性格特質、支持系統等等的影響,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上述的每個階段,也並非都會按照上面的階段順序走過,有些人可能直接到階段四,也有人可能一直停留在階段二。重要的是,允許和接納各種不同的心情和變化、接受限制但不被限制,幫助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定位與平衡,逐步邁向自己期待的人生。

有時候在復健的路上難免會有情緒或想法卡住的時候,這時候他人的支持與陪伴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接受彼此一起短暫休息一下、適度放鬆一下,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做準備。不過,如果長時間停留在上述的階段一到階段四或出現以下的狀況:

  1. 生理上:出現不是因為腦傷所造成的睡不好、吃不好、身體不適、過度沒精神。
  2. 情緒上:常有易怒、急躁不安、持續低落、哀傷、憂鬱、起伏不定。
  3. 想法上:展現持續性悲觀、覺得自己沒有用、覺得自己造成他人負擔、一直抱怨他人、覺得壓力大。
  4. 行為上:表現不願意配合、具攻擊性、復健動機低落。

而且明顯影響到復健表現、生活功能時,就建議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具有腦心智功能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因為此時單純的陪伴和支持可能已經不夠了喔。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過的話: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壯。)
重新認識自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復健的路上,你並不孤單,讓我們一起找尋生命的出路!!

倪子洛 臨床心理師


   

加入好友

在〈臨床心理|與疾病共舞 – 談心理調適〉中有 2 則留言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