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到站可說是我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發生的活動之一,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進行約60次的坐到站動作。由於中風後軀幹及上下肢失去平衡及動作的控制,導致執行活動的困難。即使個案已經可以獨立站起,走路,仍會發現他們坐到站的過程仍靠健側起身,或是使用身體往前衝的方式站起,很難慢慢控制身體動作。
只要能站起來就好了,為何還要考慮患側的肌力與控制能力?
過去Monger等學者研究探討在、慢性中風個案坐到站動作及步行速度之進步情形,結果發現經由坐到站訓練可以增加個案獨立程度及對稱性,同時也能增加其步行速度。Meng等學者也發現坐到站的訓練有助於中風個案的平衡能力。Ju S學者也發現了坐到站患側下肢肌肉使用的對稱性也與步態的對稱性有關,而坐到站的速度越快也會改善步行速度。
由於中風後的程度差異大,因此如果要練習坐到站,要先瞭解如何調整坐到站的難易程度,並調整適合的難易度給家人進行練習,以下是影響坐到站難易程度的一些因素:
- 椅面或床面高度:
一般的高度是以小腿的長度為標準,高度較高就較容易起身。 - 椅面或床面深度:
一般是以大腿長度的一半為標準,坐的覺淺就較容易起身。 - 椅面或床面材質:
越硬材質的平面就越容易起身。 - 座椅扶手:
若有扶手的協助,可以減少下肢的支撐能力,就更容易起身。 - 腳掌放置位置:
如果腳掌移至膝蓋後方,減少身體重心向前轉移的程度,通常較容易起身。 - 動作速度:
當軀幹往前的速度增加,會增加髖關節彎曲及膝關節伸直的動作,較容易起身。 - 上肢動作:
當執行起身動作,如果搭配雙手往前,能夠使身體重心往前往上多一點,通常較容易起身。
除了上述問題外,以下是影響坐到站無法順利成功,或是無法實際訓練到患側的主要因素:
- 軀幹無力、駝背或腰無法挺起,導致身體重心無法移到兩腳的上方。
- 軀幹前傾重心往前時,患側腳踝無法平貼於地面導致無法有效訓練到下肢肌力。
- 患側下肢大腿控制力差,膝蓋會內夾或外開。
- 患側下肢無力導致身體重量會往健側腳上靠。
- 患側下肢無力導致利用上半身快速往前帶動站起,身體會容易失衡或跌倒。
從上方風友的例子來看,可以觀察到他自己站起有困難,但困難點是缺乏足夠的身體控制和重心往前的能力,以致於容易用往前衝的方式站起,但因身體的重心沒抓好以及身體的穩定性不足造成向後倒的情況。
如果復健時治療師能訓練個案身體的控制力、以及患側或健側單邊的承重能力,那坐到站訓練將會對行走的能力也有幫助,臨床上除了會訓練「坐到站」的能力,我更會訓練「站到坐」的控制力,讓個案能慢慢坐下,而不是身體失控地坐下。
如果復健只求可以獨自「站起」和「坐下」的最低限度,這樣的標準就達不到我們訓練身體控制能力的目標,也會產生覺得好像無法再進步的情況。
而每個個案嚴重度不同,如果可以再進步都希望能持續往更好的日常活動品質練習,中風復健不僅僅只是做到就好,當治療師看到細節,就能讓風友有更好的訓練方向。
參考資料:
1. Monger C, Carr JH, Fowler V. Evaluation of a home-based exercise and training programme to improve sit-to-stan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Clin Rehabil. 2002;16(4):361-367.
2. Liu M, Chen J, Fan W, et al. Effects of modified sit-to-stand training on balance control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 Rehabil. 2016;30(7):627-636.
3. Ju S. Correlation between lower limb muscle asymmetry during the sit-to-stand task and spatiotemporal gait asymmetry in subjects with stroke. J Exerc Rehabil. 2020;16(1):64-68.
4. 淺談坐到站—評估病人身體活動功能的重要指標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