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在腦中風議題上非常常見的問題,也常流傳在個案和家屬之間。常有家屬貼上家人走路影片然後問:「這樣還會進步嗎?」,底下的人就會說,多走就會變好的,或是說多走路就對了,這是真的嗎?
如果我還沒從事神經復健,研究過中風後恢復的原理,我可能會跟你想的一樣,只要我走得夠多,就可以走得更好,這似乎是人們大腦很自然的邏輯。
不幸地是,在神經學(neurology)的規則中,是不同於一般人的肌肉骨骼問題。如果你走得不好,這代表著你每走一步,患側骨盆可能會抬高,膝蓋無法放鬆導致大腿會往外甩走路,走路不穩導致手臂僵硬。一旦你越練習這些動作模式,就越習慣化和固定化,更無法有其他更有效率的動作去整合到走路上。
該如何改善?
對我而言,先了解個案的問題,是患側腳撐不穩還是跨步控制不佳?
再來針對步態分析中我認為個案最缺乏的部分,到底目前影響你走路最重要的關鍵點在哪裡,針對那個部分去做加強,若能當作回家功課盡量回家練習,再來結合到走路上,一項一項去改善行走能力,這樣比起“多走路”來說會更有目標。以上也符合神經可塑性原則中的特定性(specificity)原則。
然而走路當然還是可以練習,但前提必須是在調整下的走路,例如重心轉移先好好移到一隻腳上,身體先控制好,再來把另一隻腳帶出來,只要有調整下的練習(比原有的步態對稱),都是可以直接練習的。
走路無法一次就走自然,必須從目前的步態狀況下去逐步調整,如何調整則是看個人和治療師的經驗與指導方式,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走路方式。
根據經驗,動作恢復越好、越有動作知覺的個案越能自我調整,動作感覺差或張力強的個案越難靠不斷走路來改善。走路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即使用同一種方法對上不同個案,個案因為損傷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治療師必須持續思考和精進自己在核心訓練、動作控制、動作學習、任務環境分析等能力,才能持續解決個案問題並獲得後續更好的生活品質。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