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能走路」就算恢復嗎,還有什麼可以讓行走變得更好?

腦中風後能不能行走是大家最常關心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腦中風後三個月約有75%的風友可以獨立行走,而在國內的調查發現,45歲以下的風友約有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而其中有75%需要使用拐杖。從以上的數據來看,能獨立行走的機率還蠻高的,但「能獨立行走」就算恢復嗎?這篇就來探討有什麼行走因素也是相當重要且需要考量的。

  1. 行走速度
    行走速度是恢復行走功能很重要的一個指標,行走速度的下降也與跌倒風險增加生活品質下降有關。如果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但是走得很慢,仍未持續加強行走功能,後續容易導致風友難以參與出外活動(社區行走)的狀態(每秒1.1~1.4 公尺/秒),也會降低出門走路的意願。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出外遇到各種路口紅綠燈時,是否能在時間內通過就會是個重要的行走功能。

    美國心臟協會的期刊《中風》一篇研究指出,如果風友想回歸職場,步行速度達每秒0.9公尺會是個關鍵數字,而醫療人員應盡力幫助風友提升步速、耐力和行走品質,有助於風友回歸職場。

    復癒知識|行走訓練的十大要點
    復癒知識|行走速度的五大關鍵動作

  2. 行走耐力
    行走耐力也是恢復行走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增進行走耐力也有助於風友參與出外行走的活動(社區行走)以及整體健康的表現。

    復癒知識|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3. 行走品質
    研究中對於行走品質較少明確地定義,也仍未有共識,但在實務需求上我們可以考量是否可以不須拿拐杖(放手走)行走的效率(不費力)美觀(患側手不彎)行走時動作張力等問題。

    若能從拿拐杖安全地放掉拐杖行走,對於下雨的情境就能拿傘遮雨。對於有些個案走路會使用不受控的張力動作在走路,一開始還可以走得穩,走一段時間可能張力變高、耐力不足等因素而變得很難控制患側腳而需要休息,這也會是影響出外走路無法持續的原因之一。

    有些風友可以放手走,速度不慢,也能持續走半小時,但患側手就一直彎著,除了外觀上不好看外,也會間接影響到患側手的功能。

    中風步態|影響步態的四大系統

實際上除了上述行走功能的描述外,仍要搭配考量風友的健康狀態(例如中風類型、位置、大小)和相關的感覺動作、視覺、平衡、疼痛、心情和認知損傷(學習能力),以及個人因素包括相關共病、中風前的走路狀態、年紀、動機、心情、以及相關支持系統,和環境因素包括天氣、不同的路況、雙重任務(手上拿東西或揹背包)、規劃路線等。

以下就是中風後行走恢復的模型,涵蓋各面向須考量的因素與目前文獻的治療指引。


治療師可朝哪些方向訓練?(強烈建議)
客製化反覆行走練習(或行走的部分組成)
•對慢性中風個案進行中到高強度行走訓練
•透過有或沒有懸吊的跑步機訓練作為平地訓練的輔助方式
循環課程訓練(Circuit class)
心肺適能訓練

達到獨立安全有效率的行走常是腦中風後恢復的首要目標,若能好好復健也能促進生活品質與健康。除了考量行走功能外,仍須考慮個人因素、環境因素與個案需求,整體去思考不同風友的狀況,並制定客製化的復健計畫,就能更幫助到風友改善行走功能。

參考文獻:
1. Moore, Sarah A et al. “Walk the Talk: Current Evidence for Walking Recovery After Stroke, Future Pathways and a Mission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Stroke vol. 53,11 (2022): 3494-3505. doi:10.1161/STROKEAHA.122.038956
2. Is a stroke survivor ready to go back to work? A simple test might tell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加入好友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