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對於復健的研究有著爆炸性的發展,來自不同科別的專家如工程,生理,神經科學及醫療等投入復健領域,已是跨領域的行業。然而各專業間對“功能性恢復”仍有不同的見解,到底腦中風後,動作是恢復還是代償無法建立統一的標準。因此,這篇採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為架構從健康狀態、身體功能與結構和活動來探討“恢復”與“代償”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定義。
先來了解什麼是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上圖)
此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統一和標準的語言和架構以描述健康狀態(例如中風)與其健康相關狀態(包括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和參與),內在的個人因素、外在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阻力和助力。以下,我們將探討恢復與代償在健康狀態(神經層級)、身體功能與結構(表現層級)和活動(功能層級)的定義
感覺動作障礙程度與“恢復”和“代償”的關係?
當我們缺乏恢復與代償的明確區別,將會增加復健專家在於動作品質改善的顧慮(肌力、動作模式、肢體間的協調、張力等),而這裡的動作恢復是指重現與神經損傷前的基本動作模式,動作代償定義為新的動作模式出現(例如中風協同動作模式)。
然而,我們會根據個案的動作損傷程度來介入動作恢復或代償程度。例如走路時,使用好手好腳較大的動作幅度來增加行走速度而非患側。上肢動作代償藉由軀幹的移動和旋轉、肩胛的上抬、肩膀外展和內轉來達成。重度損傷患者可藉由代償模式獲得功能的進步,例如使用較少的手肘伸直和肩膀水平內收,而是利用軀幹前傾和肩膀上抬去代償手臂的距離。但對於多數輕度到中度患者來說,應減少軀幹的代償,藉由適當的軀幹限制來達到伸手取物的任務。
- 近年來對於神經塑性的研究顯示,給予適當的訓練,上肢的動作進步仍可在慢性期持續改善。
- 雖然代償性動作可能在短期內幫助患者執行任務,然而代償的存在可能會與長期的問題例如活動度的減少與疼痛有關。
- 允許使用動作代償可能導致習得廢用的模式,限制了患側手腳在後續獲得動作功能的能力。
以下提出了“恢復”與“代償”在可能發生在三個不同層面的定義(下表)。
ICF層級 | 恢復(Recovery) | 代償(Compensation) |
健康狀態 (神經層級) | 意指在最初受傷的神經組織恢復功能,可能發生在主要受傷腦區的周圍(半影區)和聯繫較不良的區域。 | 好的神經組織取代了受傷組織的功能,並由其他腦區所替代。 |
身體功能/結構(表現層級) | 恢復受傷前所能執行的動作模式,自主的關節動作、時間與空間相互的協調等。 | 使用新的動作模式來執行任務,額外或不同自由度(各關節的角度)的徵招,肌肉活化模式的改變,例如增加主動肌/拮抗肌的共同收縮,關節間時間的延遲等。 |
活動(功能層級) | 使用患側執行受傷前一樣的任務(任務表現可能使用代償性動作策略或動作模式)。 | 使用不同肢體來完成任務,例如打開零食包使用嘴巴和好手,而不是使用兩手。 |
健康狀態(神經層級):
雖然我們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可以看到不同活化的區域,但大腦的恢復與代償和實際動作行為的改善仍然是複雜的,動作恢復與大腦內的改變無法總是找到特定的關係。
身體功能/結構(表現層級):
在這個層級我們會著重在動作品質,而非動作結果或任務的完成。評估層面包括肌肉張力、肌電圖的活化、動作模式、動作間的協調。因此在此層級,真正的動作恢復可表現為,例如降低痙攣、伸手取物下減少軀幹的位移等。在代償方面,可分為適應性代償與替代性代償。
這邊舉個適應性代償的例子,使用過多的肩膀上抬和後縮來抬手臂,為了補足手臂上抬的不足。被動搬開手指握著杯子,來代償主動手指張開的不足。使用好手好腳較大的動作幅度來增加行走速度。若是使用替代性代償的例子,則是增加軀幹往前或轉動代替主動手肘伸直,來達到手碰到物體的目的。執行功能性任務期間對運動模式進行更詳細的運動學分析將提供更多關於運動模式和運動代償的相關信息。
活動(功能層級):
大多數在活動層級的評估量表,既沒有說明任務是如何完成的,也沒有說明使用哪些代償性動作,例如Barthel Index, the Box and Blocks Test,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和TEMPA test。Wolf 動作功能量表是個相對較新的量表例子,它試圖評量任務的完成度和完成間的動作品質。未來需要有更多這樣的評量,才能讓我們更好區分活動層級中動作的恢復與代償。
隨著對於神經可塑性的了解以及復健過程如何影響神經的連結,行為與功能活動,基礎臨床神經科學與臨床醫師有義務使用共通的術語來改善溝通,這樣的共識,藉由功能性的評量和損傷的測量(肌電圖和運動學),有助於區分健康狀態、身體功能和活動層級的恢復與代償。
參考資料:
Levin MF, Kleim JA, Wolf SL. What do motor “recovery” and “compensation” mea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troke?.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9;23(4):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