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亞急性或已經進入慢性期的腦中風個案,都有可能有程度不一的認知障礙,而這些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成為個案復建的瓶頸,降低生活品質:例如,學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以及生活自理困難…等,但其實只要釐清每個個案專屬的優勢與劣勢,加上分析活動和環境,並結合三者,就能使個案找到一個最適合他的認知復健策略。
在討論認知復建之前,需先了解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Practice Framework, ed3 中所述之較常使用到的認知能力相關名詞:
-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對於自我狀態的覺察,包括身體位置、對自我表現能力的覺察、情緒覺察。
- 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也就是對自己思考的過程以及內容有所理解。
-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分析事件問題,組織並選擇計畫、執行和評估結果。
- 注意力 (attention):分為持續性/交替性/選擇性/分配性注意力。
- 記憶 (memory):分為短期/長期/工作記憶。
- 情緒 (emotional):情緒的起伏以及調節程度。
- 意識 (consciousness):個體能保持警醒的程度,包括保持清醒的持久度。
- 定向感 (orientation):對人物、時間、地點、自我以及其他人有所「知」。
若確定個案的意識是足夠的,絕大多數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認知訓練了(除了少部分注意力缺失及情緒障礙者以外)。在Pedretti’s Occupational Therapy : Practice Skills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 中提到,覺察可被視為認知復健的基礎,個體在對於自我的狀態能夠覺察時,認知訓練才有意義。
了解基本名詞後,以下是訓練個案自我覺察提升技巧:
- 自我預測:與個案討論活動的困難程度,過程中會出現的步驟及可能遇到的困難,並預測自我表現的程度。
- 自我評估:治療師準備一份活動完成檢查清單,於活動結束後引導個案進行自我表現評估。
- 自我提問:治療師需事先設計與活動相關的問題,並在活動過程中請個案以自我提問的方式促進個案自我覺察,如「我是否太快?」、「我有照步驟嗎?」。
- 提供線索:治療師以提問的方式促使個案進行自我覺察,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
- 提供回饋:於活動結束後提供總結性回饋,也可拍攝影片做為回饋。
- 目標達成評量:治療師準備一份關於此活動特定的目標清單(如:在活動過程中正確使用自我提問的次數有多少?在每次的總結性回饋後個案能指出自己的優點/缺點嗎?),活動結束後進行評量,可和照顧者、治療師共同填寫比對進步狀況。
在個案有自我覺察的策略之後,才算是開啟了之後的認知策略的學習。認知復健的其中一種模式,多情境治療方式(multicontext treatment approach)將於下篇介紹。
參考文獻:
-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Practice Framework, Ed3. (201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 Pendlton, H. M., & Krohn, W. S. (Eds.). (2011). Pedretti’s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Skills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 (7th ed.). Elsevier.
- Radomski, M. V., & Latham, C. a. T. (2011).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 (7th ed.). Wolters Kluwer Health.
- 薛漪平、蔡佩倫、林克忠、潘璦琬、張瑞昆、劉倩秀、陳韻茹、張彧、范詩辰、吳菁宜、陳瓊玲、毛慧芬、張綺芬(2019). 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學II 介入理論與技巧
張芳瑜 職能治療師
自動引用通知: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有關學習的四大支柱 - 復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