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六大重點觀念

1. 「愈早復健愈好」
以台灣醫療現況,醫院已有「愈早復健愈好」這個共識,不過這裡要提醒大家幾點,雖然說越早復健越好,並不代表要催促病人一定要努力復健,初期病人是虛弱的,反而需要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睡眠,有精神後才有體力和專注力來作復健,所以復健應該依照病人的體力程度,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給我積極復健,甚至每天都有固定的復健行程,回到病房還要叫家人練習,家人都是鋼鐵人不用休息?

2. 「進步緩慢,依舊要持續復健」
我看過很多長輩,初期恢復的不錯,以為可以回家不用復健了,沒過半年就開始退化,走路不穩,後來才發現,中風長輩比起一般長者更容易退化,所以一定要維持規律復健,復健內容需要“個別化”,否則同樣的內容做久長輩也會覺得沒效。而進步緩慢,除了初期本來進步空間就比較大外,也要考量復健方法和內容,一般的復健方式已經無法讓你進步,需要更針對“個人化”的復健內容才有機會更好。

3. 「心理復健更重要」
這一塊才是大家所缺乏且不願意面對的,每個人遇到重大疾病時都會需要心理調適,當心理明顯影響復健動機、復健表現、生活功能時,就建議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具腦心智功能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因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已經不夠了。

4. 「就算語言能力損傷,依舊該積極復健」
近四成中風患者會有左腦造成的失語症,但現行醫院語言治療師不足,幾乎一周排不到三天的治療,偏偏失語症的症狀差異非常大,須依各別狀況訂定不同的復健計畫,否則無法針對個人問題去設計課程。應尋找有經驗的語言治療師給予一對一的復健,補足一般復健時間過少、頻率過低、內容一般的復健狀況。

5. 「日常活動就是復健」
這聽起來似乎合理,但要定義什麼是復健?我認為的復健是專業領域,使用誘發技巧讓病人的動作更好做出來,功能更好,告訴患者正確的復健觀念,給予患者在家可執行的功課和活動,這才是復健。中風患者程度差異大,很多時候患者想動但就是動不了,失語症患者講不出來,旁邊的人還說你就多講就好了阿?這時你再說生活即復健就是太過殘忍,有時仍須要有治療師介入讓患者獲得正確的復健方式,才是對病人有同理心。

6. 「使用輔具不代表沒用」
輔具可以當作一個快速讓你達到功能的東西,但並不代表你一定需要永遠使用,端看你對自己的期望達到多少。如果您的復健課程只是一般器材練習,沒有個別老師指導,建議就戴上輔具最容易達成功能。但如果你的能力不錯,老師可以教導一些誘發技巧讓腳板有動作,本身也願意回家持續練習,自然輔具有機會越換越輕便甚至脫掉束縛。但有些個案會有慣性,一旦戴上輔具後就習慣有輔具走路,拆下後反而不知道怎麼走路了。因此如果想要更進步,尋找有經驗的老師,評估你適合哪種輔具,並不斷找訓練的方法,學生就能越來越進步。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想要持續突破,除了自身努力外,仍要請教專業才能事半功倍。

加入好友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