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動作學習與表現的四大因素

近年來運動風氣日漸發展,從事相關運動及身心動作訓練的老師也相當多,包含重訓、皮拉提斯、瑜珈、禪柔、費登奎斯等。然而物理治療中的運動治療也算是涵括在此領域中。因此說到腦中風後的肢體復健,就不得不了解動作相關的科學。我們如何實際運用動作學習動作控制的概念和理論,來幫助個案練習、給予指導回饋,都會是造成後續動作學習與表現的重要因素。

Dr. Gabriele Wulf 幫我們回顧了四個影響動作技巧學習與表現的因素,包括觀察式練習、注意力焦點、回饋自我監控練習

1. 觀察式練習(Observational practice)

觀察式練習,顧名思義就是在自己做運動前,先觀看別人怎麼做,不管是老師親自的示範,或是觀看線上影片,都有幫助學習的效果。雖然單純觀察式練習不會比實際練習有效,但都比沒有練習好,因此研究發現,觀察式練習搭配實際的練習有最好的效果。

然而神經影像實驗發現,當我們在觀察動作和實際做動作時,有共同的神經結構被啟動,包括前運動皮質區 (premotor cortex)、運動輔助區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頂下小葉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扣帶迴 (cingulate gyrus) 和小腦 ( cerebellum) 等。



一篇平衡任務的研究發現,雙人交替觀察練習(Dyad – Alternate),雙人交替觀察練習指當一個人做時另一個人觀察,之後再互換,比起單獨一人實際練習效果更好,在後續的留存測驗分數也比較高(代表學習後有記住)。因此可以理解為何我們去運動時要結伴一起練習,除了可以彼此激勵,也能互相學習、討論、競爭,增加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益。

2. 注意力焦點(Focus of attention)

當我們投籃時,到底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身體起跳時與手之間的協調,還是注意籃框的位置比較容易進球呢?許多研究發現,不同的口頭指令,就能讓個案所注意的焦點不同,進而產生動作表現的顯著影響。然而就注意力焦點而言,可分為外在注意焦點(external focus of attention)和內在注意焦點(internal focus of attention)。

  1. 外在注意焦點:將焦點集中在個人動作與環境的關係,例如將腳放在板凳上、手去碰前面的杯子等。

  2. 內在注意焦點:將焦點集中在個人肢體的動作,例如手肘彎曲、膝蓋伸直、手掌打開等等。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外在注意焦點可加速學習過程,促進動作的自動化程度,動作表現更佳,然而內在注意焦點,是一種更有意識的控制動作,提升自我覺察,啟動自我調節過程,但有礙於自動化動作過程。那臨床上真的就不使用內在注意焦點的指導或回饋了嗎?


Tsao & Hudges一篇研究學習如何能夠教導下背痛患者學會收縮單一肌肉,研究希望患者能學會腹橫肌單獨控制收縮能力,指導語是「輕輕使肚臍往脊椎靠、使肚子離開褲腰、讓下腹部變平、收縮骨盆底肌」,此指導語後兩句屬內在注意焦點,而前面兩句屬外在注意焦點的作用。研究結果發現訓練腹橫肌單獨收縮能力後,患者在快速舉起手時,腹橫肌收縮時間提早,顯示伴隨主動動作的姿勢控制能力改善。因此臨床上為了改善動作控制能力,通常需要提醒學習者要做出某個關節的單一動作,但不一定只能使用內在注意焦點,根據目前實證,仍然以使用外在注意焦點為佳。

3. 回饋(Feedback)

指導者不經思考的回饋可能會減低個案的學習動機,因此學會如何回饋你的學員變得相當重要。動作後的感覺回饋可分為內在與外在的回饋,個案自己聽到、看到、感覺到的訊息稱之為內在回饋(intrinsic)。如果是指導者給予旁人的感覺回饋稱之為外在回饋(extrinsic),又稱擴增性回饋(augmented feedback)。根據擴增性回饋的特質分類,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 結果回饋(knowledge of results):關於動作後與環境目標所產生的結果給予的回饋,例如投籃後有沒有進,進幾球等等。

  2. 表現回饋(knowledge of performance):關於動作執行過程的表現給予的回饋,例如走路的姿勢、步伐的大小、速度的快或慢等。表現回饋可以包含口語、影像、照片、生物、動力學的回饋等等。

除了給予結果與表現的回饋來增進動作表現外,研究也發現,給予個案增進學習動機的正向回饋也很重要,因此回饋應強調在個案的成功經驗而非失敗經驗,多給予正向的口語例如“這次做得很好”或“就是這樣”或“很棒”等,都能促進個案的學習效率。

若要使用常模參照的回饋(normative feedback)則要小心,如果回饋顯示學習者的分數低於常模分數,也會降低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自信心和對活動的興趣。因此回饋不僅僅是提供學習者沒有情感意涵的中性訊息,更會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和表現。

4. 自我控制練習(Self-controlled practice)

在一般訓練場合,主要還是由教練或指導者安排訓練內容或練習的回合,包括回饋或示範的給予,因此學習者主要是一個被動接收訓練的角色。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如果讓學習者對練習條件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掌控,會比完全由指導者規劃好的訓練方案更有效。

自我控制練習某方面是希望學習者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尋求回饋,可以自我決定接受回饋的時機和頻率。在安全的條件下,自我控制的練習條件會讓學習者更積極地參與訓練內容並增加學習動機。研究也顯示自我控制練習可以增加後續學習的保留(retention)



總結:

以上提到的四項動作技巧學習的影響因素,似乎也反映了一般的學習原則並可以被廣泛地應用。因此在設計醫療訓練中,不仿考慮這些因素並融入在你的訓練計畫當中,來提高訓練的有效性以及效率,增進學習者的動作學習與表現。

參考資料:

1. Wulf G, Shea C, Lewthwaite R.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 review of influential factors. Med Educ. 2010 Jan;44(1):75-84.
2. Wulf G, Lewthwaite R. Optimizing performance through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tention for learning: The OPTIMAL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Psychon Bull Rev. 2016 Oct;23(5):1382-1414.
3. 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 / 胡名霞 編著

加入好友

在〈影響動作學習與表現的四大因素〉中有 3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中風復健動作要練習幾次才足夠? - 復癒空間

  2. 自動引用通知: 從「動作學習」與「運動治療」的觀點看吞嚥治療 - 復癒空間

  3. 自動引用通知: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有關學習的四大支柱 - 復癒空間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